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术研究>>学术交流>>正文

【学术报告】匡鹏飞:时间成分“早”与反事实假设复句


2024年05月21日 09:52  点击:[]

2024年5月9日上午,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所长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、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分委员会委员、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匡鹏飞教授应邀做客bat365官网登录入口,做了题为“时间成分‘早’与反事实假设复句”的学术报告。此次报告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张俊阁老师主持,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经理李建平教授、邵燕梅教授、王天佑、施晓风、马永草等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,汉语言文字学、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、国际中文教育等专业的博士生、硕士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。

报告伊始,匡鹏飞教授以《现代汉语八百词》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》中提到的表假设的“早”导入主题,梳理了学界关于“时间成分‘早’与反事实假设复句”的相关研究成果。随后,匡鹏飞教授紧扣“早”在反事实假设复句中的结构分布、语义和语用功能,并结合逻辑、语义、认知、语用和类型学等多个角度对“时间成分‘早’与反事实假设复句”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。

匡鹏飞教授指出,“早”在反事实假设复句中既能位于假设复句的前分句、也能位于后分句、还能同时出现在前后分句中,但最基本的位置是前分句。匡教授认为,在反事实假设复句中的“早”属于形容词,当然这里的“早”已发生一定的虚化,朝着假设连词的方向发展。匡教授详细论述了“早”类反事实假设复句的功用,他认为此类复句的功用在于自我情绪的表达以及人际之间的互动,并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上行假设与下行假设、情绪分享与情绪共情、揽责行为与问责行为等,整个论证过程逻辑性很强,环环相扣。匡教授还比较了假设句中的“早”和“如果”的差异,对比了表假设义的“早”和不表假设义的“早”,指出“早”最初为名词,后来发展出形容词、副词的用法。匡教授指出,汉语时间成分“早”发生了从时间范畴向逻辑范畴(假设)的演变,虽然它还不能独立表达反事实假设,还未完成语法化的过程,但“早”确实促成了句中反事实假设义的解读。匡教授还总结了导致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,指出了从时间范畴到逻辑范畴是人类语言演变的共性,最后,匡教授针对复句研究的问题还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。报告真正体现了语言研究的三个充分性,即:观察的充分性、描写的充分性和解释的充分性。

匡鹏飞教授整场报告给我们留下的最大收获可以概括为四点:一是语言研究首先要做到对语言事实的细致描写,细颗粒度的描写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很好的解释;二是论证过程所体现出的强烈的逻辑意识;三是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的完美结合;四是结构、语义、语用、认知、功能等多维度思考语言问题。在互动环节,匡鹏飞教授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所提出的问题,大家讨论热烈。本次报告会圆满成功,进一步拓宽了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师生的学术视野。

主讲人简介:

匡鹏飞,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所长,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,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分委员会委员,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古今汉语词汇和语法,兼及古文字、中国语言学史、汉语国际教育等领域。承担国家级、部级项目多项,独著、主编、参编各类著作10余部,在《中国语文》《世界汉语教学》《古汉语研究》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,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。

撰稿:夏言、王天佑

复审:李慧

终审:贾振勇

关闭